共享充电宝黑幕跑路,重资产项目怎么跑路?

时间:

2019-06-22

浏览次数:

0

从王思聪不惜以“吃翔”为代价打赌共享充电宝必死无疑的那天起,这个行业就被摆在了聚光灯下。如今,半载时光过去,一系列的负能量显示着,共享充电宝行业盈利增长点没有被深度挖掘。

共享充电宝整个行业的黑稿出来,让人不由得想起今年5月份,王思聪发布的一条朋友圈:“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王思聪炮轰的共享充电宝,是和他同为80后的陈欧做的。当时,陈欧投资了共享充电宝街电3亿元人民币,占有街电60%股份,陈欧将出任街电董事长。陈欧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3个月内,聚美优品将继续注入街电几十亿资金,用于推进街电充电宝、机柜生产和铺设。

然而,3个月过去,关于街电的新闻不是充电宝的铺设进度,而是被人爆料“新一轮融资可能失败”。知情人士还透露,街电北京服务商在今年6月跑下上万家商户,但最后结款的商户不到50%。虽然与街电签了一年合同,但到第二个月街电就称客户太少要求单方面解约。

各方担忧

新金融记者在天津市几个商场看到,目前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种是机柜式租赁机器,即租赁机固定,用户需要交押金,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例如“来电”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共享充电宝随身充电、异地归还;第二种是固定式充电宝,用户不需要交押金,只能在固定位置充电,不能带走充电宝。例如“Hi电”的定价为1元/小时,由于这类充电宝不可移动,主要投放于餐厅、KTV、咖啡厅等地方。

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看,每次充电一小时收费1元钱,一个不足百元的充电宝可以反复循环使用近800次。假设充电宝一天就借出去2个小时,每天收入2元钱,在不计算前期营销、柜面租金等成本的条件下,不到两个月充电宝的本钱就收回了。这让共享充电宝行业看起来不像是个伪命题。

然而,高铁、机场、地铁、大型酒吧、商场和景点等“场景应用”正在成为各家的必争之地。但对于 “风口”而言,并不清晰的盈利模式导致一些行业公司以给商户“补贴”的方式来抢占市场,在当前备受资本热捧的情况之下,恐怕各家都要做好打一场恶仗的准备。

投资方担忧盈利模式,用户担心的却是安全问题。

央视“3·15晚会”上也曾曝光过在公共充电设备上充电的手机容易被黑客攻击盗取信息,不少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提防心理。目前已经有不法人员开始通过共享充电宝窃取手机信息,既通过拆开机器放入特殊芯片从而达到窃取信息的效果。

“共享充电宝的安全性是否过关很难把握,现在通过数据线接入手机盗取信息的事太多了,很难说没人钻这个空子。”一位用户告诉新金融记者,自己只用了一次,用的还是自己的数据线,“之前有同事充完电后被自动安装了一堆垃圾软件,不知道是不是跟没用自己的数据线有关系。”

狂欢之后

3月末,4月初,资本以雷霆之势,裹挟着“充电宝”这三个字杀到人们眼前。

3月31日,10年投出5个“独角兽”的朱啸虎,联同明星投资人王刚对“小电科技”进行天使轮融资,投资额达数千万级别,跟投方还包括了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等机构;4月5日,智能充电宝租赁来电科技宣布获得SIG、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飞毛腿董事长跟投的2000万美金A轮融资;4月9日,由腾讯、元璟资本领投,鼎晖投资、道昇资本及上一轮天使投资人王刚、金沙江创投,德同资本、盈动资本跟投,“小电科技”又获得了1亿元的A轮投资;在那个草长莺飞的季节里,获得融资的还有街电、魔宝电源、电小鸟等多家共享充电宝公司。

但商业历史进程总是惊人的相似。

从很早之前的团购大战,到如今的叫车服务、共享单车大战,以及目前的“共享充电”大战。投资人和创业者脸上走马灯式的表情轮转都是惊人的一致。从起初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到后来的剑拔弩张,钞票烧焦的味道四处可以闻见。无奈到最终只落得一地鸡毛,只有一两个玩家能血迹斑斑地站起来。

而每逢此刻,商业战场上最为残酷的一面将体现得淋漓尽致,简单粗暴的竞争模式背后,是公司在市场上快速的执行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背后雄厚的资金实力。

就目前的局面而言,“来电”“小电”“街电”“嘟嘟充电”已经快速跑到了众人的前面,科技圈内多个举足轻重的风投公司都选择将筹码押到了这两家公司身上,剩余的公司如果想要在即将到来的烧钱大战中打败这两家公司,难如登天。


  • QQ客服

  • 微信咨询

  • 电话咨询

    加盟热线:4008-123-277
  • 邮箱咨询

请选择客服进行聊天

点击电话进行一键拨打
点击邮箱进行一键发送